当前位置:首页 > 金融 >

人人投:股权众筹与智能硬件领域的全结合

   

表面上看,众筹模式的进入门槛很低,风险不大,充满一定的社会化创新思维。众筹平台也只是充当出资人和创业团队间的撮合者,但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。事实上,众筹模式在中国一直处于“水土不服”的状况。首当其冲的便是创新力不足,很多国内创业者的产品内容是模仿和追随国外的,其本身不具有思维灵活性和创造力。而国外创新思维是有完整的创新想法和执行方案,只是缺乏资金。

在众筹领域,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是一片空白。自诞生起,它便与非法集资纠缠不清,许多公众至今还没弄清楚,众筹与P2P的区别在哪里。另外投资者权益保护也是众筹行业的另一个难题。眼下,国内的信用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,人们对众筹平台本身的信任度不是很高。更多人依然愿意相信大企业和权威人士,不愿在早期项目上冒风险。这种信任关系与商业模式还需要时间去培育,现阶段的众筹有点像早期的阿里巴巴。

事实上,众筹项目的完成情况确实也不理想。很多项目筹资成功后却难以完成,相比之下,国内创业团队的经验积累更少。有时候,项目发起人本身存在欺诈行为,将资金挪作他用。另一种是,创业团队的能力和资金实力不强,通过众筹网站募集到的款项也不多,使得产品最终没有做出来。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国内愿意支持众筹的用户较少,很多项目无法实现融资目标。

从普通用户那里筹集资金、集腋成裘只是众筹平台要做的第一步。如何筛选项目,并跟踪、监督、扶持项目的进展,是众筹平台接下来面临的重要挑战。而个平台目前扮演的更多仍是“信息中介平台”的角色。假使项目发起人募集到资金后“跑路”,众筹平台会协助投资人督促项目发起人,让其返回资金。但这种协助和督促究竟能起多大作用,平台本身也没有把握。

众筹说到底是一个拼资源的行业。以股权众筹为例,它的本质就是“合投”,这在VC领域并不新鲜。关键是,当网站上的各种项目令人眼花缭乱之时,由谁来把关、筛选和过滤项目?谁来后续跟进项目,给创业者提供支持,使项目保持一定的成长性?目前的融资项目非常多,但好项目非常少。如果拥有好的投资人和项目库,众筹平台就不愁没有生命力。

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,众筹模式在风行了一段时间后,给人们带来的新鲜感和吸引力也逐渐减退。尽管一些平台曾经为某个项目融到很高的金额,但这种亮眼的成绩实际难以为继。由于众筹项目获得的资金有限,众筹平台从筹资额里获得的分成也很有限。这种情况下,不少众筹平台难以获得可观收入。无奈,早期的众筹平台开始纷纷转型。

众多众筹平台之所以转型,是因为其资源、能力和服务对象间“并不是很吻合”。也和当下智能硬件的创业环境息息相关。通常,众筹解决的是闲置资金与紧急需求间的匹配问题,但如今,国内外的资本大量涌入智能硬件领域,好项目倒不十分稀缺。这种情况下,一旦创业团队有好的产品、技术和人才,要想获取投资并不难,众筹的意义也就没那么大了。因此,众筹平台的功能会更多地集中于品牌传播、团购预售等。

不难发现,一些先知先觉的众筹企业,如人人投平台已开始转换角色,走向泛众筹、涉服务的道路。公司正试图成为用户、创业者、渠道、投资者、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纽带。这种转型能否成功,还处于探索阶段,一旦探索成功将会给企业带来无穷的发展空间。这种探索也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开展的创新。